岭南医药世家郑福兰堂:清朝时在齐鲁大地普度众生

2024-09-20

追溯中华文明,中医文化像是一条治愈中华民族的河流,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健康与文明。在扁鹊之乡、齐鲁大地,中医已在生根了千年,在这千年间,医论发展、药典更新、医史更迭,唯一不变的是医者对“医乃仁术”的道德追求。同为中华医派代表,岭南医药与齐鲁中医的首次深入合作,始于清朝末年。

         

两脉中医文化碰撞,岭南中医走向齐鲁大地

中医虽一脉同源,但因各地文化与地域环境的不同,最终演变成为不同医派。岭南中医地处沿海,气候潮湿、草植丰盛,自古养成了本草养生的习俗,认为“养”重于“医”,因此岭南人民家家都承袭了治未病、重调养的理念,流传至今的中药煲汤配方大多也来源于此。为此岭南中医普遍擅长熬制膏方、补剂,也因中药原料价格低廉,清朝时期最成熟的成药制作地域之一就是广东佛山,郑福兰堂生长于有利的中医发展环境,后发展为清朝岭南医派的代表之一。

与岭南医派不同,作为医宗扁鹊与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故里,齐鲁之地的中医学确立了“医乃仁术”的本质定位,对望、闻、问、切四大诊法的传承更加重视,诊疗过程中更重视脉诊,“按脉察疾,疗病如神”是史志对齐鲁医家医学水平的最高评价。

       

得益于山东中医药体系的完善,与郑福兰堂同期诞生的齐鲁医馆颇多,例如裕福药庄宏济堂医馆、保宁堂等皆是当时享誉全国的中医馆。由于山东医馆体系庞大、门店分布甚广,再加之郑福兰堂希望岭南的成药快速进入山东中药市场,经考察后,决议将郑福兰堂的成药售卖权限授于当地医馆,病患既可以享有本地精湛的诊疗之术,也可以买到来自岭南的精制成药。

跨越千里的岭南药香,飘于齐鲁之地

在中医发展完善的广东,单是济宁中医药店铺高达百余家,日吞吐量达几十万市斤,中医药行业十分发达。郑福兰堂首先与莒县裕福药庄达成了合作协议,为店铺提供郑福兰堂的万应午时茶、保和丸等招牌成药。

清康熙年后,山东的海上运输行业已十分发达,郑福兰堂商船上海开船,顺风十余日即可至天津,上而关东,下而胶州,来往岁以为常”,胶州与莒县同邻黄海,郑福兰堂与丰裕福来往通商密切,后发展至整个山东。莒县东门里丰裕福药庄在清朝已是大规模体系化药房主要以治疗妇幼、儿科疾病闻名,同时经销来自上海郑福兰堂的各种丸丹

       

来自岭南的成药因疗效显著、制药精良在齐鲁地区广受赞誉,广记号、裕源号、协记号、益泰号、同成号等山东几余家药房联合上表以示感谢。作为山东享有盛誉的大型药行,这些店铺既是医病开药的医馆,也是当地核心的药材集散店,许多来自岭南的药品送达后还会分销至地区小型药铺,这些举足轻重的地方药店纷纷称赞郑福兰堂功德无量膏丹丸散广施仁术。

                       

后郑福兰堂成药在山东临沂行销广泛,当地大型药房均有销售,如在临沂颇具影响力的中益药房、成兴东号、成记药铺、倪鸿宝药馆均对郑福兰堂药品给予极高赞誉,盛赞郑福兰堂“仁心仁业”。清代临沂作为重点药材产地,是金银花、银杏、山楂等药材的核心产地之一,却很难种植化橘红、沉香、广藿香等岭南特色中药,因此两地在同医一种病症的情况下药方往往大相径庭,岭南药材和成药的传入为促进当地中医发展助益良多。






郑福兰堂药志有记:“集所制各药多,以古方写主,必遵古法监制,间有选用时方者,亦必选屡试屡验之方,始敢问世诚,以药为治病,而设不敢妄用庸劣之方,以误人也。”所有药房所出药方与成药皆经过经过反复验证与钻研,未验证过有效的药方绝不敢问世,更不敢以劣质药材欺瞒骗世。

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医宗扁鹊的故里山东,中医的历史就像一部写不尽的史诗,而岭南医派郑福兰堂的加入,推进了两地中医交流与改革的步伐一部充满智慧与探索的中医历史再现了民族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