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岭南 开枝沪上|郑福兰堂上海分店历史记忆

2024-09-11

临东中国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作为中国的“东大门”,上海具有对外开放的先天优势。十里洋场、风云际会,上海百年商业进程,是从1843年开埠开始的。

沪上开店,郑福兰堂药行接轨商业之都

1843年6月26日,中英两国在香港岛进行《南京条约》交换仪式,上海被迫开埠,这座奇迹商业之都也开始了它的崛起。开埠同年,城市规划同步动工,上海修筑的第一条道路就是极负盛名的南京路,被老底子的上海人称为“大马路”,而另一条同样车马繁华的商业街则是“二马路”九江路,前者是老上海的“中华商业第一街”,后者是赋有“中国华尔街”之称的金融大道。

1883年,光绪九年,郑福兰堂在上海开设分号,首家分店便设立在上海二马路。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版的广东总号郑福兰堂出版《郑福兰堂丸药全集》封面专门强调:百年老号总店位于广州浆栏街,并已经在金陵评事街、上洋三马路、上海二马路、苏州、杭州太平坊、汴梁省中北土街、镇江、九江府等地设有分店,发售本堂膏丸丹散。

二马路筑于19世纪50年代,1490米道路两边,银行遍地,钱庄如林商贾交错。旧名打绳路二马路1865年更名为“九江路”,直到今天,这条承载了百年历史的大街仍然伫立如旧、风姿绰然。九江路为东西走向,与数条南北走向的马路相交,如果说南京路名声在外的不夜街道,那么二马路九江路就是大隐于市、沉稳繁华的金融中心

海开埠后,它从当时的“北方金融中心”山西太谷手上,接过“中国的华尔街”这一称号许多商户为方便客人交换货币、存取金银,纷纷选择在这条大道上开设商户,著名的有从苏州迁来的雷允上诵芬堂药号、从宁波迁来的冯存仁堂药号、从汉口迁来的蔡同德堂药号及广东人开设的鹿芝馆中药店和郑福兰堂分店,都分布在南京路和九江路包括上海本土中医品牌蔡同德药号、童涵春堂等也聚集于此,一时间繁华异常。

               

传承制药技艺,展开崭新篇章

《黄浦区药材志》有记“1883年开设的郑福兰堂专营自制广帮特色蜡壳丸、玉树神油、火眼丸等。”主要用于医治胀气和眼疾。作为岭南传承已久的资深药行,郑福兰堂拥有独家制作成药体系,依托药材丰富的岭南药材产地,与当时的成药之乡佛山,郑福兰堂因品质上乘、药效纯正迅速成为当地享誉一时的药行。彼时广东到上海的药材运输多依靠航运,每逢雨季时节,运输甚至需要数周时间,但为保证老字号的药效纯正,郑福兰堂始终坚持发售由总店监制的成药,数年如一日从未懈怠。

建国后,《上海医药志》有记:为适应中成药需求量增加,上海市决议将岭南医药背景的的广帮药业资源整合起来,1958年4月,以郑福兰堂、种德园、鹿芝堂、保和堂、杏济堂、广东商店等16家中药店组建郑福兰堂中心店,广东郑福兰堂上海分店成为广帮药号集大成者。

1959年1月5日,郑福兰堂、姜衍泽堂、达仁堂国药中心店的制药工场合并,定名为公私合营上海黄浦中药联合制药厂,后改建为上海中药制药三厂。

                         

2000年,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所属的上海中药制药三厂、中药研究所等优质资产和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控股的雷氏药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战略合并,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注入的2亿元资金,组成上海雷允上公司。

           

百年后的今天,回想历史,若彼时郑福兰堂创始人郑德轩没有决心前往上海开设分店,郑福兰堂可能也无法达成享誉全国的品牌建树。作为最早开埠城市,上海也做到了开放和开创,让璀璨的商业和历史在这座城市尽情发挥。喧嚣浮躁之外,百年的钟声穿透19世纪回响在21世纪,郑福兰堂至今仍散发着百年老店的光辉,展开中国传统中医崭新的一章。


分享